呼蘭河傳
首頁 > 歷史小說 > 呼蘭河傳 > 第12章

第12章

目錄

    1

     一到了夏天,蒿草長沒大人的腰了,長沒我的頭頂了,黃狗進去,連個影也看不見了。

     夜里一刮起風來,蒿草就刷拉刷拉地響著,因為滿院子都是蒿草,所以那響聲就特別大,成群結隊地就響起來了。

     下了雨,那蒿草的梢上都冒著煙,雨本來下得不很大,若一看那蒿草,好像那雨下得特別大似的。

     下了毛毛雨,那蒿草上就迷漫得朦朦朧朧的,像是已經來了大霧,或者像是要變天了,好像是下了霜的早晨,混混沌沌的,在蒸騰著白煙。

     刮風和下雨,這院子是很荒涼的了。就是晴天,多大的太陽照在上空,這院子也一樣是荒涼的。沒有什么顯眼耀目的裝飾,沒有人工設置過的一點痕跡,什么都是任其自然,愿意東,就東,愿意西,就西。若是純然能夠做到這樣,倒也保存了原始的風景。但不對的,這算什么風景呢?東邊堆著一堆朽木頭,西邊扔著一片亂柴火。左門旁排著一大片舊磚頭,右門邊曬著一片沙泥土。

     沙泥土是廚子拿來搭爐灶的,搭好了爐灶,泥土就扔在門邊了。若問他還有什么用處嗎,我想他也不知道,不過忘了就是了。

     至于那磚頭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,已經放了很久了,風吹日曬,下了雨被雨澆。反正磚頭是不怕雨的,澆澆又礙什么事。那么就澆著去吧,沒人管它。其實也正不必管它,湊巧爐灶或是炕洞子壞了,那就用得著它了。就在眼前,伸手就來,用著多么方便。但是爐灶就總不常壞,炕洞子修得也比較結實。不知哪里找的這樣好的工人,一修上炕洞子就是一年,頭一年八月修上,不到第二年八月是不壞的,就是到了第二年八月,也得泥水匠來、磚瓦匠來,用鐵刀一塊一塊地把磚砍著搬下來。所以那門前的一堆磚頭似乎是一年也沒有多大的用處。三年兩年的還是在那里擺著。大概總是越擺越少,東家拿去一塊墊花盆,西家搬去一塊又是做什么。不然若是越擺越多,那可就糟了,豈不是慢慢地會把房門封起來的嗎?

     其實門前的那磚頭是越來越少的。不用人工,任其自然,過了三年兩載也就沒有了。

     可是目前還是有的。就和那堆泥土同時在曬著太陽,它陪伴著它,它陪伴著它。

     除了這個,還有打碎了的大缸扔在墻邊上,大缸旁邊還有一個破了口的壇子陪著它蹲在那里。壇子底上沒有什么,只積了半壇雨水,用手攀著壇子邊一搖動:那水里邊有很多活物,會上下地跑,似魚非魚,似蟲非蟲,我不認識。再看那勉強站著的,幾乎是站不住了的已經被打碎了的大缸,那缸里邊可是什么也沒有。其實不能夠說那是“里邊”,本來這缸已經破了肚子,談不到什么“里邊”“外邊”了,就簡稱“缸碴”吧!在這缸碴上什么也沒有,光滑可愛,用手一拍還會發響。小時候就總喜歡到旁邊去搬一搬,一搬就不得了了,在這缸碴的下邊有無數的潮蟲。嚇得趕快就跑。跑得很遠地站在那里回頭看著,看了一回,那潮蟲亂跑一陣又回到那缸碴的下邊去了。

     這缸碴為什么不扔掉呢?大概就是專養潮蟲。

     和這缸碴相對著,還扣著一個豬槽子,那豬槽子已經腐朽了,不知扣了多少年了。槽子底上長了不少的蘑菇,黑森森的,那是些小蘑;看樣子,大概吃不得,不知長著做什么。

     靠著槽子的旁邊就睡著一柄生銹的鐵犁頭。

     說也奇怪,我家里的東西都是成對的,成雙的。沒有單個的。

     磚頭曬太陽,就有泥土來陪著。有破壇子,就有破大缸。

     有豬槽子就有鐵犁頭。像是它們都配了對,結了婚。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來。比方壇子里的似魚非魚,大缸下邊的潮蟲,豬槽子上的蘑菇等等。

     不知為什么,這鐵犁頭,卻看不出什么新生命來,而是全體腐爛下去了。什么也不生,什么也不長,全體黃澄澄的。

     用手一觸就往下掉末,雖然它本質是鐵的,但淪落到今天,就完全像黃泥做的了,就像要癱了的樣子。比起它的同伴那木槽子來,真是遠差千里,慚愧慚愧。這犁頭假若是人的話,一定要流淚大哭:“我的體質比你們都好哇,怎么今天衰弱到這個樣子?”

     它不但它自己衰弱,發黃,一下了雨,它那滿身的黃色的色素,還跟著雨水流到別人的身上去。那豬槽子的半邊已經被染黃了。

     那黃色的水流,直流得很遠,是凡它所經過的那條土地,都被它染得焦黃。

     我家是荒涼的。

     一進大門,靠著大門洞子的東壁是三間破房子,靠著大門洞子的西壁仍是三間破房子。再加上一個大門洞,看起來是七間連著串,外表上似乎是很威武的,房子都很高大,架著很粗的木頭的房架。柁頭是很粗的,一個小孩抱不過來。都一律是瓦房蓋,房脊上還有透窿的用瓦做的花,迎著太陽看去,是很好看的。房脊的兩梢上,一邊有一個鴿子,大概也是瓦做的,終年不動,停在那里。這房子的外表,似乎不壞。

     但我看它內容空虛。

     西邊的三間,自家用裝糧食的,糧食沒有多少,耗子可是成群了。

     糧食倉子底下讓耗子咬出洞來,耗子的全家在吃著糧食。

     耗子在下邊吃,麻雀在上邊吃。全屋都是土腥氣。窗子壞了,用板釘起來,門也壞了,每一開就顫抖抖的。

     靠著門洞子西壁的三間房,是租給一家養豬的。那屋里屋外沒有別的,都是豬了。大豬小豬,豬槽子,豬糧食。來往的人也都是豬販子,連房子帶人,都弄得氣味非常之壞。

     說來那家也并沒有養了多少豬,也不過十個八個的。每當黃昏的時候,那叫豬的聲音遠近得聞。打著豬槽子,敲著圈棚,叫了幾聲,停了一停。聲音有高有低,在黃昏的莊嚴的空氣里好像是說他家的生活是非常寂寞的。

     除了這一連串的七間房子之外,還有六間破房子,三間破草房,三間碾磨房。

     三間碾磨房一起租給那家養豬的了,因為它靠近那家養豬的。

     三間破草房是在院子的西南角上,這房子它單獨地跑得那么遠,孤伶伶的,毛頭毛腳的,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。

     房頂的草上長著青苔,遠看去,一片綠,很是好看。下了雨,房頂上就出蘑菇,人們就上房采蘑菇,就好像上山去采蘑菇一樣,一采采了很多。這樣出蘑菇的房頂實在是很少有。我家的房子共有三十來間,其余的都不會出蘑菇,所以住在那房里的人一提著筐子上房去采蘑菇,全院子的人沒有不羨慕的,都說:

     “這蘑菇是新鮮的,可不比那干蘑菇,若是殺一個小雞炒上,那真好吃極了。”

     “蘑菇炒豆腐,噯,真鮮!”

     “雨后的蘑菇嫩過了仔雞。”

     “蘑菇炒雞,吃蘑菇而不吃雞。”

     “蘑菇下面,吃湯而忘了面。”

     “吃了這蘑菇,不忘了姓才怪的。”

     “清蒸蘑菇加姜絲,能吃八碗小米子干飯。”

     “你不要小看了這蘑菇,這是意外之財!”

     同院住的那些羨慕的人,都恨自己為什么不住在那草房里。若早知道租了房子連蘑菇都一起租來了,就非租那房子不可。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,租房子還帶蘑菇的。于是感慨唏噓,相嘆不已。

     再說站在房間上正在采著的,在多少只眼目之中,真是一種光榮的工作。于是也就慢慢地采,本來一袋煙的工夫就可以采完,但是要延長到半頓飯的工夫。同時故意選了幾個大的,從房頂上驕傲地拋下來,同時說:

     “你們看吧,你們見過這樣干凈的蘑菇嗎?除了是這個房頂,哪個房頂能夠長出這樣的好蘑菇來。”

     那在下面的,根本看不清房頂到底那蘑菇全部多大,以為一律是這樣大的,于是就更增加了無限的驚異。趕快彎下腰去拾起來,拿到家里,晚飯的時候,賣豆腐的來,破費二百錢撿點豆腐,把蘑菇燒上。

     可是那在房頂上的因為驕傲,忘記了那房頂有許多地方是不結實的,已經露了洞了,一不加小心就把腳掉下去了,把腳往外一拔,腳上的鞋子不見了。

     鞋子從房頂落下去,一直就落在鍋里,鍋里正是翻開的滾水,鞋子就在滾水里邊煮上了。鍋邊漏粉的人越看越有意思,越覺得好玩,那一只鞋子在開水里滾著,翻著,還從鞋底上滾下一些泥漿來,弄得漏下去的粉條都黃忽忽的了。可是他們還不把鞋子從鍋里拿出來,他們說,反正這粉條是賣的,也不是自己吃。

     這房頂雖然產蘑菇,但是不能夠避雨。一下起雨來,全屋就像小水罐似的,摸摸這個是濕的,摸摸那個是濕的。

     好在這里邊住的都是些個粗人。

     有一個歪鼻瞪眼的名叫“鐵子”的孩子。他整天手里拿著一柄鐵鍬,在一個長槽子里邊往下切著,切些個什么呢?初到這屋子里來的人是看不清的,因為熱氣騰騰的這屋里不知都在做些個什么。細一看,才能看出來他切的是馬鈴薯。槽子里都是馬鈴薯。

     這草房是租給一家開粉房的。漏粉的人都是些粗人,沒有好鞋襪,沒有好行李,一個一個的和小豬差不多,住在這房子里邊是很相當的,好房子讓他們一住也怕是住壞了。何況每一下雨還有蘑菇吃。

     這粉房里的人吃蘑菇,總是蘑菇和粉配在一道,蘑菇炒粉,蘑菇燉粉,蘑菇煮粉。沒有湯的叫做“炒”,有湯的叫做“煮”,湯少一點的叫做“燉”。

     他們做好了,常常還端著一大碗來送給祖父。等那歪鼻瞪眼的孩子一走了,祖父就說:

     “這吃不得,若吃到有毒的就吃死了。”

     但那粉房里的人,從來沒吃死過,天天里邊唱著歌,漏著粉。

     粉房的門前搭了幾丈高的架子,亮晶晶的白粉,好像瀑布似的掛在上邊。

     他們一邊掛著粉,也是一邊唱著的。等粉條曬干了,他們一邊收著粉,也是一邊地唱著。那唱不是從工作所得到的愉快,好像含著眼淚在笑似的。

     逆來順受,你說我的生命可惜,我自己卻不在乎。你看著很危險,我卻自己以為得意。不得意怎么樣?人生是苦多樂少。

     那粉房里的歌聲,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墻頭上。越鮮明,就越覺得荒涼。

     正月十五正月正,

     家家戶戶掛紅燈。

     人家的丈夫團圓聚,

     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長城。

     只要是一個晴天,粉絲一掛起來了,這歌音就聽得見的。

     因為那破草房是在西南角上,所以那聲音比較地遼遠。偶爾也有裝腔女人的音調在唱“五更天”。

     那草房實在是不行了,每下一次大雨,那草房北頭就要多加一只支柱,那支柱已經有七八只之多了,但是房子還是天天地往北邊歪。越歪越厲害,我一看了就害怕,怕從那旁邊一過,恰好那房子倒了下來,壓在我身上。那房子實在是不像樣子了,窗子本來是四方的,都歪斜得變成菱形的了。門也歪斜得關不上了。墻上的大柁就像要掉下來似的,向一邊跳出來了。房脊上的正梁一天一天地往北走,已經拔了榫,脫離別人的牽掣,而它自己單獨行動起來了。那些釘在房脊上的椽桿子,能夠跟著它跑的,就跟著它一順水地往北邊跑下去了;不能夠跟著它跑的,就掙斷了釘子,而垂下頭來,向著粉房里的人們的頭垂下來,因為另一頭是壓在檐外,所以不能夠掉下來,只是滴里郎當地垂著。

     我一次進粉房去,想要看一看漏粉到底是怎樣漏法。但是不敢細看,我很怕那椽子頭掉下來打了我。

     一刮起風來,這房子就喳喳地山響,大柁響,馬梁響,門框、窗框響。

     一下了雨,又是喳喳地響。

     不刮風,不下雨,夜里也是會響的,因為夜深人靜了,萬物齊鳴,何況這本來就會響的房子,哪能不響呢。

     以它響得最厲害。別的東西的響,是因為傾心去聽它,就是聽得到的,也是極幽渺的,不十分可靠的,也許是因為一個人的耳鳴而引起來的錯覺。

     比方貓、狗、蟲子之類的響叫,那是因為它們是生物的緣故。可曾有人聽過夜里房子會叫的。誰家的房子會叫,叫得好像個活物似的,嚓嚓的,帶著無限的重量,往往會把睡在這房子里的人叫醒。

     被叫醒了的人,翻了一個身說:

     “房子又走了。”

     真是活神活現,聽他說了這話,好像房子要搬了場似的。

     房子都要搬場了,為什么睡在里邊的人還不起來,他是不起來的,他翻了個身又睡了。

     住在這里邊的人,對于房子就要倒的這回事,毫不加戒心,好像他們已經有了血族的關系,是非常信靠的。

     似乎這房一旦倒了,也不會壓到他們,就像是壓到了,也不會壓死的,絕對地沒有生命的危險。這些人的過度的自信,不知從哪里來的,也許住在那房子里邊的人都是用鐵鑄的,而不是肉長的。再不然就是他們都是敢死隊,生命置之度外了。

     若不然為什么這么勇敢?生死不怕。

     若說他們是生死不怕,那也是不對的。比方那曬粉條的人,從桿子上往下摘粉條的時候,那桿子掉下來了,就嚇他一哆嗦。粉條打碎了,他還沒有敲打著。他把粉條收起來,他還看著那桿子,他思索起來,他說:

     “莫不是……”

     他越想越奇怪,怎么粉打碎了,而人沒打著呢。他把那桿子扶了上去,遠遠地站在那里看著,用眼睛捉摸著。越捉摸越覺得可怕。

     “唉呀!這要是落到頭上呢。”

     那真是不堪想象了。于是他摸著自己的頭頂,他覺得萬幸萬幸,下回該加小心。

     本來那桿子還沒有房椽子那么粗,可是他一看見,他就害怕。每次他再曬粉條的時候,他都是躲著那桿子,連在它旁邊走也不敢走,總是用眼睛溜著它,過了很多日才算把這回事忘了。

     若下雨打雷的時候,他就把燈滅了,他們說雷撲火,怕雷劈著。

     他們過河的時候,拋兩個銅板到河里去,傳說河是饞的,常常淹死人的,把銅板一擺到河里,河神高興了,就不會把他們淹死了。

     這證明住在這嚓嚓響著的草房里的他們,也是很膽小的,也和一般人一樣是顫顫驚驚地活在這世界上。

     那么這房子既然要塌了,他們為什么不怕呢?

     據賣饅頭的老趙頭說:

     “他們要的就是這個要倒的么!”

     據粉房里的那個歪鼻瞪眼的孩子說:www.pfxs.com
如果喜欢《呼蘭河傳》,请把网址发送给你朋友。收藏本页请按 Ctrl + D。
目錄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