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一节战守之策,非战非守(1 / 2)

第一节战守之策,非战非守



从平壤这里来看,是战是守,可谓一波三折,到了朝令夕改的程度。



史料记载:自从进驻平壤,清军在李鸿章“坚扎营垒”的指示下,以“先定守局”为上策。



但卫、马、左、丰四将领地位并列,“平日彼此拜会,专尚虚文”,军中早有人“知其不可守”。[《两浑函》,《盛档.甲午中日战争》(下)]



诸将则惟“日督勇丁并朝民于城内外筑垒,环炮而守。及志超至军,弥庸懦,无布置,识者忧之。”[姚锡光:《东方兵事纪略》。见《中日战争》(1)]



就是说,四位将领定下了“防守”战略,然后,便躲在城里,除了组织部队和百姓构筑工事,架设大炮,然后就是相互之间拜访、唠嗑,客气客气,估计还要请吃、吃请。其它,便一无所事。



这就是未定统帅造成的局面。



连军中都有明白人看出来“不可守”了。



等叶志超退入平壤,接到朝廷任命,担任平壤清军“总统”之后,叶志超更是显得束手无策了。



就在这样的虚耗中,先敌一步占据平壤的战略意义,正逐步地被耗掉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当然,估计也可能,叶志超不停地转圈子,是在紧张的思考,只是需要时间。



战前,摆在主帅叶志超面前的头等大事,是早日确定战守之策。



首先,可以肯定,只是一直远远躲在后方听枪炮声,“跑路”前都未与日军见上一面的叶“总统”,说什么也不会趁着日军大队还未在平壤集结,打什么主动的进攻战了。



光从清军派出的探骑每天只在平壤附近活动,东仅到成川,南不过保山、黄州一带,就能看出叶“总统”的战略视野有多大,决心有多大。



8月31日,叶志超决心已下!



叶志超向上打报告,提出的是一个“俟兵齐秋收后合力前进”的计划。



这个战略目光够深远,打算够长远,估计还体谅朝鲜百姓,怕踩坏了百姓的庄稼。



秋收后——就是不知道日本人允不允许,同不同意到那时再来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当然,这个计划被李鸿章客气地批评为“老成之见”,“潜台词”就是——保守,畏敌,避战。



此时朝鲜已有一万多清朝大军,李鸿章要的是叶志超在平壤站稳脚跟之后,相机出兵,主动迎敌,可不是等什么庄稼收完,倒出原野来。



9月2日,李鸿章接平安道闵丙奭电报,得知日兵已自元山登陆,南路平山日兵到瑞兴,急电叶志超“预备进占”。



3日,叶志超复电了,直言怕敌切断后路,不敢迎击来敌。



所凭的理由竟是:听说——大岛(义昌)曾经说过,如果我军前出,他就由水路登陆,切断我的后路。(“闻大岛有云:‘若我军前进,渠由水用船载兵登岸,袭我后路,断我转运。’”)



这个情报哪来的?我翻阅资料,在一本书里发现:竟是汉城的朝鲜翻译探查到的。



叶志超的话是真是假,是不是他编造的敌情,这里不好认定。



但总让人怀疑,反正我觉得,光这个渠道就不那么可靠,不可靠在中间似乎缺少什么环节。



如果是清军的翻译,怎么探听到的日军情况。



是日本人请的翻译的话,还有可能探听到,但又怎么传到清军这里的。



我就这个问题琢磨了很长时间,也到处查证。最后得到的唯一可能有关联的,还是在大院君李罡应身上。



有人说,李罡应被迫与清军断交,但私底下却仍然与清军联系,包括送出日军行动的情报。如果真是这样,那这个渠道就几乎无缝地连在一起了。



李罡应真的是这样,做过这些事情吗?确实有这个可能。这个需要从他本身和面临的处境去分析。



李罡应被日本人扶上宝座,与上次被乱兵拥护夺回王权,虽然都是被利用,却有很大的不同。也许是为了保住了自己的儿子,据说他当时将儿子痛骂一通,李熙也痛哭着承认错误。上演这样一场亲情戏码,验证了我的猜测。



而且,李罡应完全是委屈求全,他并不是很得日本人信任,只是在那个职位上而已,是个不折不扣的傀儡,这点没有疑义。甚至连新任命的政府首脑金弘集也是“两面派”,别看这家伙很反清的样子,一看大清不行了,也不避讳乾隆爷“弘历”的名讳了,正大光明地把“金宏集”改回了金弘集。真正被日本人扶持起来掌权的,是金弘集手下的一帮“亲日开化派”(在日本攻打王宫中做内应的)。



李罡应在日本人的眼里,一直是亲清派的,“七十五年来,只知有中国,不知有其它,是自顶至踵完全为‘顽固’所充满的老翁。”有记载说,李罡应安排自己的孙子掌管宫内亲兵,联络了东学党人员,号召他们起来抗日,为依靠大清反击日本人作准备。而且据日本的资料,说他确实与清中暗中相通,还有一封给清军的书信被日军截获。



如果日本人的记录不可靠,还有一个可以作为辅助判断——闵丙奭。日军未到之处的各地朝鲜官员,仍然与大清紧密合作,团结起来保卫朝鲜。即使是在朝鲜王宫向清军下达逐客令之后,这种情形依然存在,估计一是与大清感情仍在,二是视日军为共同寇仇,三是,可能朝鲜国王李罡应虽然应日本人的邀请而“邀请”日本人帮助,却并没有认真约束各地的官员与清军脱离合作。



所以渠道的问题,基本可以确定。



但,就是情报的真假,还有一些问题。下文我会详细说到,日军的行动,对照一下就明了了。我只说,此时叶志超如果真摸准了日本人怎么打算的,倒是妙了,对指挥员来讲,还有比这更幸运、更有利的事情了吗?



但“听说”是听大岛义昌说的,这也不是一个旅团长的任务,也不可能由他嘴里说出来呀。



如果真是他说的,让大院君探听到,再传给叶志超,那……真是复杂了,也太有戏剧性了,大岛义昌掌握大院君与清军联系,智设“反间计”,快赶上《三国演义》了。



可以怀疑,这里不做妄断。



总之这件事,半真半假。叶志超的话,反而让人怀疑,搞不好,他还是假托的朝鲜情报呢。



主要是,随后叶志超便话题一转,要起兵来了——



我军到朝鲜的虽说一万几千,但实际还有没到齐的,加上沿义州、安州一路留下守卫,保护后勤运输线和运弹药给养,平壤不过万人。怎么也得有四五万人,严密部署,把住前沿后方——看叶志超的劲头,估计得一个挨一个,围着平壤几层,铁桶一样——才可保万无一失。您看看想想办法吧。



这是叶的原话,不带任何虚构万分:“名虽万有数千,实在各军马步有未到齐者,亦有护运由义州、安州分扎后路者,现平壤不过万人。陆军劳费万端,必有四万余人,厚集兵力分布前敌后路,庶可无虞。请筹调添募。”[《北洋大臣来电》,《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》第19卷]



大敌当前,还要指望“筹调添募”,这不是给李老帅出难题吗?



对,是出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