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七十八章:二董暗合(2 / 2)

渠穆早就得到了刘辩的授计,闻言笑着说道:“骠骑糊涂了,此事为何要找何苗?找董旻啊。……据咱家所知,前两日何进宴席朝中士人,不曾想董旻竟在宴席中质疑何苗,抱怨何苗不该赞同史侯之意,使丁原取代其兄董卓为河东太守。……目前河东仍有不少董卓的旧部在丁原麾下参与围剿白波贼,观董旻的态度便可知,这些人必然也对此事大为不满,骠骑只需暗中派人拉拢董旻,许下承诺,挑唆董旻联系河东的董卓旧部,叫他们故意怠慢剿贼,何必借何苗、丁原之手?”

“常侍高见啊!”

董重大为叹服,连带着董承与孙璋等人也对渠穆另眼相看。

“不敢。”

渠穆低头拱手故作谦逊,实则为了掩饰心中对这些人的轻蔑。

一群被史侯持为棋子却不自知的蠢货!

此后两日,董重几人密切关注着何进、何苗、董旻三方,得知何苗竟驳回何进的要求,坚决拒绝恢复董旻的官职,董重心中大喜,暗命族弟董承去接触董旻。

正好此时董旻也心闷,他没想到何苗因他抱怨了两句就撸了他的官职,更没想到何苗态度坚决,连何进的命令也不服从,以至于他好好的奉车都尉,如今却只能沦落为大将军府的闲散人员。

这一日,就在他在城内酒肆买醉时,董承找上了他,亲热地呼为兄长。

董旻姓董,董承也姓董,只不过一个出自陇西郡,一个来自河间郡,但董字却是同一个,再加上董承有意亲近,双方很快就变得熟络。

期间,董承自然也不忘暗示董旻:“我兄骠骑,对贵兄失却河东太守之职亦颇感愤恨,一个十岁小儿,有何资格在庙堂指手画脚?既然何进无法使令兄恢复原职,董校尉何不劝说令兄投奔太后,一同辅佐董侯呢?一笔写不出两个董字,我等才是自家人啊。”

还别说,董旻对何进无法令何苗就范亦感到颇为不满,对董承的拉拢也颇为心动,可一对比何、董双方的势力差距,他就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
当然,他并未回绝董承,而是说得十分含糊——毕竟,说不定日后就有用到董重的地方呢?

董承也猜到了这一点,并不在意董旻的搪塞,低声将来意告知董旻,即让河东的董卓旧部故意拖累丁原。

一听这话董旻就意识到,董重等人还真的在针对袁氏,但这与他兄弟又有何关系呢?

尤其是在董承许诺会竭力恢复他兄弟二人原来官职的情况下。

于是,二人私下达成默契,董承回去向董重覆命,而董旻一方面写信给兄长董卓,一方面写信给兄长的女婿牛辅,令其故意拖累丁原。

说实话,以牛辅为首的董卓旧部,当前在丁原帐下听用,本来就不尽心,如今得到了董旻的授意,他愈发放肆,丁原叫他去剿敌,他就拖拖拉拉地带着军卒随便找一个山头搜寻一番,白耗十几日,结果自然连个白波贼的影子都没看到。

如此明目张胆,丁原麾下又不是傻子,岂会看不到?

这不,丁原麾下部将张辽、张杨二人就看在眼里。

别看二人都姓张,张辽乃是出自并州雁门郡马邑的士族,而张杨则是出身并州云中郡的士族,前者为豪族,后者为寒门,但论勇武果敢,二人却不相上下,乃是丁原麾下最得宠的部将。

可即便张辽、张杨皆劝丁原重惩牛辅,丁原也没有听从,摇头说道:“河东太守本是董卓,是史侯厌恶董卓,强迫大将军将我二人互调,据我所知,大将军多次为此事指责何尹,若我处罚牛辅,董卓的旧部必然向大将军告状,介时何尹的处境必然愈发为难。”

张辽、张杨二人无奈,只能作罢,老老实实率军去讨贼。

好在中郎将孟益不敢介入朝中的明争暗斗,既然灵帝派他来讨贼,那么他就安心讨贼。

丁原、张辽、张杨得到孟益这股生力军,声势大涨。

期间,前长沙太守王匡被调到河内担任太守,作为何进的下属,袁绍的好友,王匡上任后自然也尽心协助河东征讨白波贼,使丁原方又得一股强援。

在两股强援相助下,纵使牛辅这支董卓旧部故意怠慢战机,局势也逐渐朝着对朝廷军有利的一面发展。

六月十一日,丁原、孟益、王匡三军于河东临汾一带汇军,合四万军队,围剿白波谷。

白波军首领郭泰率张奉、韩暹、李乐、胡才等人奋力抵抗,却抵不住张辽、张扬、黄盖三员猛将的攻势。

双方厮杀数日,白波军颓败,逃入白波谷内,试图借该山谷的复杂地形抵挡官军。